近年来,户外运动日渐多元化,“夜爬”也在全国多地迅速升温。打开某社交平台,输入“夜爬”,迅速跳出一系列相关笔记。从热门“夜爬”地点推荐,如华山、泰山、武功山,到详细“夜爬”攻略,涵盖路线规划、装备准备、注意事项等,应有尽有。这些图文并茂、充满激情的分享,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夜爬”行列,也让“夜爬”从一项小众户外运动,逐渐成为年轻人中备受追捧的潮流。
某社交平台,输入“夜爬”,跳出多条相关笔记 图源:网络截图
其实,所谓“夜爬”,就是在夜晚进行的登山活动。“夜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五岳之首的泰山。?古代香客朝山时,常选择夜间出行,黎明时上香。这种现象,使得泰山在夜间灯火通明,成为一座“不夜山”。例如,明嘉靖年间的王世贞在《游泰山记》中描述了子夜时山上的景象:“三鼓起,启堂之北扉而望,若曳匹练者,自山址上至绝顶,又似聚萤数百斛囊中,光熠耀不定。问之,乃以兹时士女礼元君灯,鱼贯而上者也。其颂祝亦隐隐可听云。”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则在《岱志》中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壮观场景,形容夜晚的山路灯火连绵,如同星海般璀璨?。如今,“夜爬”为何能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除了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更为关键的是,它契合了年轻人对新奇体验、社交互动和自我挑战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对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夜晚的山林或山峦,相较于白天和城市的车水马龙,少了喧嚣,多了一份宁静与神秘。在夜爬的过程中,周围环境被黑暗笼罩,只有头灯或手电筒的光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这种未知感、神秘感,会激发年轻人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他们觉得,仿佛在进行一场独特的冒险。“夜爬”,可以暂时抛开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的路和周围的环境上。身体的运动,能够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同时,“夜爬”能让年轻人欣赏到星空和夜景的独特——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山区,星空格外璀璨,能让年轻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带来心灵的震撼。此外,“夜爬”的社交属性也是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年轻人喜欢结伴而行,在“夜爬”过程中,大家相互扶持、彼此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不仅能增进彼此的友谊,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这种在特殊环境下建立的友谊,更加深厚和牢固。共同经历的难忘时光,使得“夜爬”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让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情感寄托和归属感。 别被浪漫蒙蔽,“夜爬”暗藏危机
在社交媒体营造的美好滤镜下,“夜爬”被刻画成一场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冒险。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好。相较于白天登山,“夜爬”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容易被忽略的危险。
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吕忠洪(网名海猫),有着多次参与救援登山受困者的经历,他指出:“‘夜爬’的人即便戴着头灯,视野范围也很狭窄,只能照亮前方有限的区域,无法完全消除视觉盲区,甚至几米之外就是悬崖也可能看不到。相比白天而言,危险性要高出很多。”
“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线路,还不携带头灯、足够的电源、登山杖,以及防寒衣物等,” 吕忠洪说,“那么,发生事故的概率就非常高了。”

“夜爬”俯瞰北京城 图源:海猫
不仅如此,夜间正是野生动物的活跃时间。在“夜爬”过程中,有可能遭遇蛇、野猪等野生动物的袭击。这些动物在黑暗中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攻击性。它们一旦受到惊扰,很容易对登山者发起攻击。
再者,夜间气温骤降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山顶与山脚的温差可能达十几度甚至更多。在攀登过程中,人体会不断出汗,当停下来休息时,冷风一吹,汗水迅速蒸发,带走大量热量,容易导致体温过低,引发失温。失温症是一种因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导致的身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非常危险,会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颤抖、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和意识模糊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而且,夜间登山时,由于视野受限,方向感也会受到影响,容易迷失方向。”吕忠洪如此说。一旦迷路,不仅会增加体力消耗,还可能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在夜晚,救援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事实上,“夜爬”相关事故时有发生。例如:
冰晶顶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南部东涝河上游的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的“冰河翠景区”与太平森林公园交界处,海拔高达3015米,是秦岭的第三高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而备受关注。
10月21日,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通报,2024年10月19日17时28分,接群众报警求助,有4人被困冰晶顶。接警后,鄠邑区立即组织公安、应急、卫健、消防、救援队等150余人迅速进山实施救援。经全力搜救,其中2名被困人员安全下山,另2名被困人员在救援人员发现时因失温已无生命体征。
据了解,罹难的2人是一对情侣,在登山时准备不充分,仅穿着普通衣物,没有携带足够的保暖装备。当恶劣天气来袭,他们无法抵御寒冷,最终因失温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提醒广大市民,山区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请不要擅自进入冰晶顶等地形复杂区域活动,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发布的通报 图源: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
据封面新闻记者报道,2025年2月13日,四川绵阳千佛山发生一起因“夜爬”而起的惊险事件。三个大学生夜间攀登雪山,其中一名女大学生,因失温而陷入昏迷状态,所幸被其他“夜爬”人发现而救下。据报道,当日凌晨3点,二娃和同伴从山脚出发“夜爬”。凌晨5时许,遇到3名大学生,其中一女大学生因失温昏倒,两名同伴惊惶失措。二娃说,“三名大学生所处的位置,手机并无信号。昏迷的女子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未穿专业装备。”了解情况后,二娃和同伴立即用羽绒睡袋和银色保温毯包裹她,并生火取暖,但因风雪,女子未苏醒。一行人决定将其抬往山顶的木屋实施进一步救援。“当时她已处于失温昏迷状态,我们多次呼唤均无反应。”二娃回忆称,经过团队协作转运,将女大学生背至山顶小木屋,并联系当地村民。在当地村民协助下,联系到消防队,确认女大学生身体状况良好后才下山离开。二娃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天气缘故,很遗憾没有看到山顶日出云海,但是我们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挽救生命。”二娃还特别提醒公众:“登雪山并不简单,无专业装备与户外经验者切勿冒险。”二娃发布的救援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女孩命大,这是三级重度失温昏迷了!”“没有经验,真不建议去登山,请尊重大自然。”“为小伙子点赞,致敬。”一名女子夜爬雪山,因失温而昏迷,幸被路人及时救下。 图源:封面新闻
上述两个案例,只是“夜爬”事故的冰山一角,说明“夜爬”绝不是一场可以轻易尝试的冒险。它背后隐藏的风险,远超我们的想象。 安全“夜爬”,这些准备不能少
鉴于“夜爬”存在诸多风险,绝非人人都能轻易尝试,而是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登山经验有一定之要求。在决定“夜爬”前,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具备足够的体力和耐力来应对挑战。如果平时缺乏运动,身体素质较差,那么不建议参与“夜爬”。想要顺利完成“夜爬”,最好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增强体能。
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登山技巧也是安全“夜爬”的重要保障。在登山过程中,正确的行走姿势、步伐节奏以及呼吸方法都能有效节省体力、减少疲劳感,从而降低受伤风险。
若是登山新手,没有太多经验,最好先进行一些低难度的白天登山活动,积累经验,熟悉登山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向有丰富登山经验的人请教,学习他们的技巧和心得,了解在登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另外,“夜爬”需要携带一些特殊装备,以确保在黑暗中能够安全、舒适地完成登山之旅。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吕忠洪(网名海猫)提到:“通常来讲,和白天爬山相比,夜间爬山必须要准备的物品就是手电和头灯。不过,我们平常很少会使用手电,更多是用头灯。头灯的亮度一定要大,这样才能照得更远——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而且,还得配备一定的储备电源,像是电池、充电宝,以此来保证能够长时间照明。”如前文所述,夜间气温会显著下降,山顶的温度更低,因此保暖衣物必不可少。吕忠洪(网名海猫)说:“即使是在夏季,也建议携带一件轻便的羽绒服或保暖的冲锋衣、抓绒衣。”在选择保暖衣物时,要注重其轻便性和透气性,避免过于厚重的衣物增加负担,影响行动。一双舒适、防滑且具有良好支撑性的登山鞋是“夜爬”的必备装备。吕忠洪对此解释说:“在夜间,我们很难看清登山线路,不像白天那样,可以自主地选择好走的地方,很容易出现一脚深、一脚浅的情况。而一双好的登山鞋就能保证脚部不会受伤。”除了上述必备装备,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再带一些食物。吕忠洪表示:“万一迷路或遇到其他情况,有足够的保暖衣服以及高热量食品,就能保证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失温的状态。”吕忠洪还强调说:“若想安全‘夜爬’,还需掌控好线路。要么是自己熟悉的线路,要么有熟悉线路的人带路。别像白天那样随意乱走,应选择经典、无岔路的线路,避免迷路。通常不建议不熟悉线路的人夜间爬山找路。若线路部分区域有照明、有像防火道这类带有登山线路指引标志的地方,就更好了。” 正确应对“夜爬”危险之道
虽然“夜爬”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一些管理规范、设施完善的景区,“夜爬”的安全性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爱好者可以选择这些线路“夜爬”。
吕忠洪(网名海猫)建议,“在北京地区,‘夜爬’线路以香山、八大处最为经典、多见。香山的线路难度不大,有很多防火道,即便没路,误打误撞也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到安全地点。若出现救援行动,车辆能直接开到山顶或其他区域。所以,它是首选。”
“当然,还有些景点区域夜间也适合攀爬,但太偏僻、远离城市的山区,则不建议去。因为一旦出现危险,救援寻找麻烦、距离长,被困人员有可能出现失温等情况。” 吕忠洪(网名海猫)进一步补充道。
尽管我们在“夜爬”之前,会尽可能地选择相对安全的地点,同时也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可即便如此,在“夜爬”过程中,依旧有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况。
吕忠洪(网名海猫)举例说:“在以往的救援行动中,常常会遇到有些人在白天爬山,原本以为能够顺利下山。结果,下山的时候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所带的食物也不多,而且还没有给每个人都配备头灯,这就导致整个队伍下山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又出现了对线路不熟悉、体能下降等诸多问题。像这样的情况在‘夜爬’活动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因此,一旦遭遇危险,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持冷静:这是应对危险的首要原则。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惊慌只会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使你失去正确判断和应对的能力。只有保持冷静,才能理性分析当前的处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及时求救:如果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危险,如受伤、迷路、遭遇野生动物攻击等,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 120、110、119)或景区的救援电话,向他们详细说明你的位置、人数、身体状况和遇到的危险情况。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机的手电功能或其他照明工具发出求救信号,也可以大声呼喊,但要注意节省体力。
找安全地点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危险——搭建庇护所。如果是在恶劣天气下,如暴雨、狂风、暴雪等,应尽快找到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如山洞、岩石下、茂密的树林中。如果遇到野生动物攻击,不要惊慌,切忌大喊大叫或激怒它们;要慢慢后退,寻找障碍物阻挡,避免直接冲突;同时,要注意周围环境,避免陷入其他危险,如悬崖边缘、河流、沼泽等。
利用身边物品自救:如果身边有一些物品,也可以利用它们进行自救。比如,当遇到蛇类攻击时,可以用树枝、木棍等驱赶;如果受伤,可以用干净的衣物等进行简单包扎、止血;如果迷路,可以利用手机的导航功能或地图软件,寻找正确路线。
作为“夜爬”爱好者,平时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如:如何辨别方向、寻找水源、搭建简易庇护所等,这些技能在关键时刻将发挥重要作用。
探险有度,理性“夜爬”
“夜爬”,作为一项充满挑战与刺激的户外运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领略大自然别样魅力的窗户。然而,正如硬币的两面,“夜爬”在带来独特感受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我们不能被社交媒体上那些精美的照片和充满激情的文字所迷惑,而忽视“夜爬”背后的危险。每一次“夜爬”,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准备的旅程,而不是一时冲动的跟风。中国探险协会呼吁广大户外爱好者,尤其是热衷于“夜爬”的朋友,务必理性对待“夜爬”。决定“夜爬”前,认真评估身体状况和登山技能,确保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目的地的天气、路况,携带必要装备和物资。背包:根据携带物品的多少选择适量的背包,一般30至50升为宜,要试背,以确保肩带、腰带舒适,不影响行动。其他装备:登山杖可以减轻腿部负担,提高行走稳定性。准备护膝,保护膝盖免受下山时的冲击力。再携带一把多功能刀具,用于应急。水:根据行程和个人饮水量准备足够的水。通常情况下,每人至少2升。如果天气炎热或行程较长,需增加水量。也可以携带一些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食物:选择能量密度高、体积小、易保存的食物,如坚果、牛肉干、能量棒、巧克力等。这些食物能快速补充能量,维持身体在“夜爬”过程中的体能。常用药品:准备感冒药、退烧药、肠胃药、抗过敏药,以及碘伏棉签、创可贴、绷带、云南白药气雾剂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或外伤。急救用品:有条件可携带急救包,内含急救手册、呼吸面罩、止血带等。路线规划:提前了解路线,包括起点、终点、途经的重要景点和休息点等。可以开通《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使用户外地图软件,下载离线地图,以防在山上没有信号。了解天气:出行前查看天气预报和实时天气,若遇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风、雷电等,应取消计划。告知他人:将“夜爬”的路线、行程计划以及预计返回时间准确告知家人或朋友,保持手机畅通,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联系。体能训练:夜爬对体力和耐力有一定要求,提前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如慢跑、爬楼梯等,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夜爬”的强度。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下载“中国户外预警救援互助平台”APP其他小物件:带上充电宝、手机、纸巾、湿巾、口哨、打火机等。口哨可以在遇到危险时发出求救信号,打火机可用于应急点火。希望“夜爬”爱好者在享受“夜爬”带来的乐趣与挑战时,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希望每一位户外爱好者、探险者都能“敬畏自然,珍视生命,理性探险”。在享受山野之趣后,平安归来!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