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傍晚,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板榄镇老街坝河边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
一名男孩不幸被急流困住,下半身深陷漩涡之中,他奋力挣扎,大声呼救。在这危急时刻,3位市民挺身而出,经过多次尝试与紧密配合,最终将男孩成功救起。
当地居民合力营救落水男童 图源:网络
此次事件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青少年暑期安全,尤其是防溺水方面。
暑假期间,青少年有更多自由时间,亲近水域成为他们消暑娱乐的一种常见选择,但盛夏时节,汛期与高温天气交织,自然水域的复杂性与危险性急剧上升,这为亲水活动埋下了安全隐患。
据中国疾控中心《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每年7-9月是青少年溺水、交通意外、坠落等事故的高发期,其中7-8月青少年溺水事件约占全年总数的32%。
另据中国探险协会《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从事故发生的类型来看,落水、被困、滑坠3个原因造成了2023年全年过半事故。其中,野外游泳一项死亡人数最多,达104人,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66.7%,而在野外游泳死亡人数中,未成年人死亡数过半。
《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
今年自进入6月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青少年溺亡事故:
7月3日下午6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4名中学生结伴到邕江边玩耍,其中一学生不听劝阻强行下水,随即被水浪卷走。
经一个多小时搜救作业,溺水学生终被打捞上岸,但已无生命迹象。
6月28日,广东省惠州市三栋镇一水库一名17岁少年溺水身亡。事发当天,该少年与另外两人结伴到水库游泳,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便下水野游,不料中途溺水。
当晚20时40分,少年被打捞上岸,但已无生命体征,而距事发水域不到10米处就放置着“严禁下水游泳嬉闹”的警示牌和救生圈。
救援现场 图源:网络
6月15日,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毛田镇道仁村道仁水库发生一起悲剧,一对亲兄弟在该水库溺亡,哥哥10岁,弟弟6岁。
如何辨别溺水者?
溺水者很安静:溺水者的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没有时间呼救。溺水者往往很安静,无法发出任何喊叫的声音,肢体也不会像电影中那样高高地举出水面,这也是溺水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
溺水者无法划水、移动:溺水者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救援者移动;
溺水者会直立后下沉:溺水者在水中会直立,挣扎20-60秒之后下沉;
溺水者眼神呆滞:溺水者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溺水者头可能后倾: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
溺水者像是发呆:看起来不像溺水,像在发呆,但如果面对询问没有反应,就需要立即施出援手;
儿童戏水突然安静需警惕:小孩子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就要警惕。
如何正确施救?
拨打急救电话:发现溺水者后,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救助溺水者:最好从背部将溺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评估呼吸和意识:轻拍溺水者肩膀,呼唤其名字,判断其是否有意识和呼吸;
清除口鼻异物:让溺水被救者保持复苏体位,即被救者平躺于地面,近侧上肢成直角,远侧下肢屈曲支起,头部自然置于其近侧上肢之上,远侧手掌手心向下置于颌下,面口稍向地面,头稍后仰,打开口腔,尽快用手指清除口鼻内的阻塞物及分泌物,使气道开放;
排出呼吸道积水:施救者半跪,顶住被救者腹部,拍被救者背部;
心脏复苏:如果溺水者无呼吸、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步骤。胸外按压应位于溺水者胸骨下1/2处或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连线的交点处,双手与肩部保持垂直,按压深度为5-6cm,频率为100-120次/分。人工呼吸时应用手捏住溺水者鼻孔,口对口封闭溺水者的嘴周,连续吹气2次,胸廓抬起后停止吹气。
郑重提醒
第4个世界预防溺水日(每年的7月25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探险协会强烈呼吁:
对于家长而言,切实履行监护职责至关重要。在假期和课余时间,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密切关注孩子的行踪与活动,严禁孩子私自前往不明水域游泳或嬉戏。
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当肩负起重要责任。通过定期举办安全讲座、模拟演练等活动,将防溺水教育深度融入日常教学课程之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建立并完善家校联系机制,确保学校与家长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学生的安全状况。此外,鼓励学生参加正规的游泳培训课程,让他们在掌握游泳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自救。
景区与水域管理部门同样责任重大。需确保在危险水域和事故多发地段设置醒目且易于理解的警示标识,并配备充足的救援设备。加强巡查与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任何可能引发危险的行为。此外,定期组织救援演练与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救援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应急响应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总之,青少年溺水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与解决的严峻挑战。只有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让悲剧远离每一个家庭。
图源:网络
扩展阅读(点击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