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代管的县级市——东兴,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端,是我国唯一沿边、沿海又沿江的国门城市,地理坐标的独特,赋予了它别样的风情。
东兴,因兴起于北仑河东岸而得名,与越南山水相连,北仑河犹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缓缓流淌在两国之间,成为中越边界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地理分界线,更是两国人民交流往来的纽带,见证了诸多的历史与情谊。
东兴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它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合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异域风情。这些不同文化元素在这里和谐共生、彼此交融,共同塑造了东兴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鸿蒙智行丈量祖国大美山河”活动的天璇队与非遗京族独弦琴第五批传承人阮志成合影10月14日,“鸿蒙智行丈量祖国大美山河”环国境线探索活动的天璇队驶入东兴市,打卡南方最大的陆路口岸、中国唯一与越南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东兴口岸,探访中国仅存的海洋民族——京族。在东兴,人们习惯把连接中越口岸的北仑河大桥的出口处称为国门。东兴口岸则是我国唯一与越南有城市互为依托的国家一类口岸,在这里,人们能够清晰且直观地感受到中越两国极为紧密的地缘关系。“鸿蒙智行丈量祖国大美山河”活动的天璇队打卡东兴口岸从东兴口岸出发,向南距离南宁约188公里,距离越南首都河内约308公里。东兴口岸,作为我国与越南海陆相连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厚重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确保了国际援华抗战物资运输畅通,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方面,东兴口岸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大量的货物和人员经东兴口岸往来于中越两国之间,成为两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同时,它还是 “一带一路” 重要的南向通道。东兴口岸每年进出口货物近百万吨,每年出入境人数高达300万人次,位居广西自治区同类口岸第一、全国陆路口岸第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东兴口岸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鸿蒙智行丈量祖国大美山河”活动的天璇队拍摄的东兴街景东兴口岸,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越两国一衣带水,也催生了一个边境上的少数民族——京族。“鸿蒙智行丈量祖国大美山河”环国境线探索活动的天璇队为更深入探究京族及其文化,驱车前往京族博物馆。京族,世代逐海而居,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唯一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大约在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的涂山等地迁来中国。据史料记载,“先祖父洪顺三年 (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 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因看到这里无人居住但渔业资源丰富,便在此定居,世代繁衍,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京族曾有过不同称谓。上世纪50年代初,京族曾被称为 “越族”,在巫头、内心、澫尾3个岛曾分别建立越族自治乡。1958年5月1日,建东兴各族自治县,根据其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 “京族”。京族三岛是京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其面向北部湾、背倚十万大山,西与越南隔海相望。其中巫头、万尾两岛与越南近在咫尺,鸡犬相闻,涉水可渡。由万尾北望山心,西望巫头,三岛呈“品”字形。万尾处于江平半岛的最南端,地势平坦,地形狭长。京族三岛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始就属于中国疆域。然而,在北宋时期,广西吐司侬智高叛乱,越南李朝趁宋军与侬智高打仗之时,占领了京族三岛,由此三座岛屿被越南占为己有长达八百多年,直至1885年6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在确定中越边界时,京族三岛才重回中国版图。天璇队一行在参观京族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围海造田,把万尾、巫头和山心3个小岛通过拦海筑堤与陆地连接起来,海岛变成了半岛。”京族博物馆讲解员说。“如今来这里的人,很少能感觉到这里曾有3个独立的岛屿。”“来到这里,仿佛穿越了时空长廊,与历史进行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对话。在56个民族斑斓多彩的画卷中,京族如同一抹清新脱俗的蓝,静静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天璇队领队王晓英说道。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天璇队领队王晓英这样描述在金沙滩看到的一幕:“只见渔民身着朴素的金黄色衣裤,脚踏高高的竹跷,如同海上的精灵,轻盈地在浅滩上跳跃,灵巧的手指在波光粼粼的水中穿梭,准确无误地捕捉着鱼虾。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拉长,与波光粼粼的海面、金色的沙滩共同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京族独弦琴第五批传承人阮志成在捕鱼
脚踩高跷,手持大网,在海洋中推浪前行——这种类似于杂技表演的捕鱼方式,被称为高脚罾。其中,“高脚” 指的是渔民踩着高跷捕鱼;“罾” 是渔网,用作动词即表示用渔网捕捞。这种高跷捕鱼方式已延续五百多年。在古代,京族渔民为了生计,凭借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捕鱼方法。据了解,每年农历6月至9月,随着南风到来,一种叫 “南虾” 的小体型虾会从深海回游到浅海的万尾岛沿岸。它们通常在距海面1米左右深的地方活动,而这个高度,对于渔民来说,捕捞存在一定难度——站在海水里,难以看清海里虾群的走向。于是,京族人想出了踩高跷的办法:增加脚的高度,在海水中居高临下地一边观察、一边捕捞,可以捕到更多的鱼虾。京族非遗文化传承人阮志成说:“因为这个虾是根据我们这边的海水去流动——假如这个水要从这边流,你就要逆着推。另外因为捕虾要看天气,夏天时候多一些,秋冬天的时候就少。”阮志成一边给天璇队员们演示,一边解释道:“这样10分钟左右就到网了,一网可以达到100斤。这个网抬起来之后,要往前抬。我们男人一般就在这里捞,女人在岸上帮你把捞上来的虾、箩筐都抬上去晒干。所以,我们男人干活,女人就在那个沙滩等候,有打到足够多的虾就叫她。”看似容易,但其实渔民高跷捕鱼是一项强体力活儿,对力量和平衡都有很高要求。捕捞时踩在高跷上,肩扛着重重的罾下海,行走时驳脚会陷进沙里,要拔上来再迈步,还要在海水里面推罾、起罾、收罾、捡虾、抖罾等。当地人说:一个真正的好渔民必须做到脚下站得稳、手上力气沉。可就是这样一项承载着京族文化与传统的捕鱼方式,如今却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经济发生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使他们与家乡的传统捕鱼生活逐渐脱节。而高跷捕鱼这种需要长期练习和经验积累的技艺,在年轻人中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没有了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承,京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阮志成回忆道:“我记得那时候我是11岁,应该是五年级,我学的时候一般是周末,爷爷中午放牛回来后开始教我们。我那个时候,也跌倒了很多次,也不想练习了,然后爷爷一直都鼓励我,说一定要把我们祖传的这个捕捞的工具传下去——因为之前老一辈的很多都走不动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京族人民也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方式,希望通过文化旅游、进校园等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京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阮志成感慨地说:“这个肯定不能丢的。现在国家也很重视我们少数民族这个项目,还有很多非遗文化,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之前(高跷)捕鱼都是为了生计,现在这种高跷已经走向舞台了,就像去台湾省,还有我们中央民族大学,都走进校园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文化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一刻,我仿佛能听到大海的心跳,感受到京族渔民对这片蔚蓝海洋的依恋与敬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京族人以他们独有的方式,续写着与大海的不解情缘,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这片金色沙滩上,找到心灵的归宿。”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天璇队领队王晓英说。特别鸣谢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鸣谢沿线省文旅系统鼎力支持
(排名无先后,依据活动线路途经排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